「明明每週穩定po文,互動率看起來也不錯,甚至還有粉絲私訊諮詢產品或服務,為什麼最終卻只剩下已讀不回?」
這是很多創業者在進行社交營銷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
香港網頁(HKWEB)表示,創業者之所以遇到這種情況,並非自身不夠努力,或者內容無人問津,歸根到底是:內容沒有與顧客的決策旅程(Customer Decision Journey)精準對齊。
社交營銷迷思:為什麼帖文有流量卻沒有轉換?試想一下,當你獨自逛街時,突然有個陌生人邀請你到他店鋪免費體驗新品,你是選擇直接跟著他走,還是婉拒跑掉?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後者。
同樣道理,潛在客戶第一次在社交平台看到你的帳號,對你的產品和服務都不甚瞭解,便被你邀請點擊鏈接購買或者體驗。可想而知,最終結果大多會是對方直接滑走你的帳號,或者禮貌性地迴應「我再想想」,之後便沒了下文。
遇到這種情況,並不代表對方不需要你的產品或服務,更多是因為他還沒有做好準備,或者是他對你還不夠熟悉,不確定你是否真正理解他的處境,還在觀望你所提供的東西是否真的對他有幫助,以及現在是否是出手的最佳時機。
再簡單點說就是,你還沒有陪他走完「從認識→到信任→到行動」的旅程,這便是很多內容看似有人氣、有互動,卻一直無法成交的關鍵所在。
提升社交營銷的轉換率:陪著顧客走完「認識→信任→行動」的旅程為了更清晰地理解顧客從「看到你」到「決定買單」的整個心理過程,香港網頁建議大家瞭解一個非常實用的營銷模型——AIDAR。即Awareness(意識)、Interest(興趣)、Desire(渴望)、Action(行動)、Retention(留存)。
AIDAR模型並非僅僅是理論,而是可以作為實際對照來檢查你的社交帖文是否精準符合潛在顧客不同階段的要求,從而增加他們對你的信任。
Awareness 意識階段:先被看見這是潛在顧客「第一次遇見你」的時刻,可能是在社交媒體上無意間刷到你的帖子、看到朋友轉發的動態,或者某次點擊進入你的網站。
在這個階段,潛在顧客根本不認識你,也不確定你是否能提供他們需要的東西,因此帖文的重點並非推銷,而是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並快速建立第一印象。
Interest 興趣階段:引起好奇當對方開始對你講述的內容感興趣,會停下來多看幾篇帖子、點開動態,甚至開始留言、私信。
此時的帖文內容重點在於啓發、協助和陪伴他們,這裡可以嘗試透過有用的技巧、常見的錯誤觀念、個人的經驗故事等內容,讓對方感覺到你不只是懂理論,還走過實戰路線。
Desire 渴望階段:開始想象改變在這個階段,潛在顧客已經開始想象自己擁有你產品或服務後的模樣。他們可能還沒有表達想合作的意願,但心裏其實已經在悄悄問自己:「如果我買了這個,我是不是也能……?」
這時,你需要提供「渴望的畫面」,比如客户的成功故事、前後對照的成果案例、你自己使用後的轉變經驗等,讓他們開始相信:「原來我也可以。」
Action 行動階段:準備好下單到了這個階段,潛在顧客可能會想瞭解更多實際的細節,如價格、流程、報名方式等。我們可以通過明確的 CTA(行動呼籲)、報名鏈接、預約表單以及 FAQ 解答或常見疑問釋疑等,以便潛在顧客在短時間內獲取想要的信息。
值得註意的是,千萬不要過早跳到這個階段,如果前面的信任還沒有建立,直接推銷只會讓對方失去興趣、關閉頁面。
Retention 留存階段:成交不是結束,而是起點很多人以為客户買單後就結束了,但其實真正長期穩定的品牌,是在「成交之後」才開始深化與客户的關係。你可以通過
EDM營銷、售後反饋與關懷、回購優惠與推薦機制等方式,讓客户覺得被重視,甚至願意主動推薦給身邊的人。
最後,看看你的帖文內容是否幫顧客搭建一座信任的橋大多時候社交營銷轉換率不佳,並非是你不夠努力、內容不夠好,而是中間那段「從有感 ➝ 到想要 ➝ 到願意行動」的橋梁還沒搭好。
接下來,不妨進行一個小練習。仔細回顧並分析最近發佈的三篇帖文,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自我檢查:
第一,內容是否能讓用户真切感受到「你懂他的痛點與需求」,從而引發他們的興趣?(對應「有感」階段)
第二,內容是否成功勾起了用户「也想親自體驗一番」的強烈渴望?(對應「想要」階段)
第三,內容是否進一步加深了用户對你的瞭解,進而建立起對你的信任?(對應「行動」階段)
倘若在檢查過程中,你發現某個階段的內容呈現較為薄弱,那麼在後續的運營中,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強化這一部分內容。
請記住,我們經營的,不只是帳號,而是一條路——一條陪着顧客從認識你、喜歡你,到信任你、安心買單的路徑。